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 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2022-04-28 10:44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着眼于新时代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北京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扎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直面城市发展难题和挑战,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622亿元,同比增长215%,集中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骨干道路、南水北调、污水处理、电力通道、流域治理、森林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框架全面展开,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更加高效,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为建设首都新两翼中的一翼、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面启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性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京唐城际、京滨城际、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京秦高速北京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启动实施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区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494.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9.5公里。

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更加完善。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正式运营,运营线路达到3条40公里,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7号线、平谷线,在建线路里程达到24公里。建成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市郊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2.7公里。广渠路快速公交开工建设,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48公里(双向),优化调整和新开公交线路60条。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4%。

道路交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广渠路二期、壁富路等对外交通干道建成通车,五年来打通道路微循环近30条,城区路网密度由“十二五”末的3.54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3.92公里/平方公里。强化交通治理,主要道路通行能力提升30%以上。全面落实《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实施方案(2019-2021)》,“慢行出行”成为城市出行新风尚。完成智能停车诱导平台建设,公共停车资源利用率与周转率显著提升。

水资源保障形成新格局。建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州支线、通州水厂(一期)、广渠路东延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3万吨/日,城区供水能力达到37万吨/日。完成甘棠应急水源地建设,供水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完善供水管网系统,新建及改造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等供水管线58.7公里。自备井置换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完成151处自备井置换,改造供水管线140公里。再生水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再生水管线127公里。初步形成“外调水、中心城区管网水、本地地下水、再生水”多元供水格局,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十二五”末的1.04提升至1.3以上。

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分期完成镜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凤港减河、温榆河等综合治理。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成,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北运河城市段实现通航,推进沿凤港河、凉水河、北运河、潮白河等水系景观廊道建设,累计实施绿化建设2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较“十二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城市副中心“一环”建成8座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群众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色生活体验不断增强。

能源运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启动通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北京东至通州500千伏下送工程,新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6项、110千伏变电站17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6115.5兆伏安,较“十二五”末提升87%,供电可靠性达到99.9825%(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99.9854%)。完善燃气输配体系,形成“四站五线三联通”的供气格局,新增燃气管道2400公里,管网覆盖率达到100%。清洁供热能力持续提升,建成河东5号调峰热源厂(一期),实现城市副中心能源中心冷、热、电三联供投产发电,全区清洁供热比例达到100%。

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第二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建设任务,新建张家湾、马驹桥等9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碧水、河东等4座再生水厂,新建污水管线436公里,改造雨污水合流管线6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1.4%(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99%)。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有机质生态处理站建成运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25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建筑垃圾绿色消纳工程,31条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线投入运营。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布局体系和供给能力仍需进一步完善

轨道、公交、道路“三网”供给能力尚且不足。交通承载能力还无法满足现状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呈现“末端型”交通特征,现状地铁均为城区轨道的延伸线,轨道线网密度为0.36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网密度较低、线路重复系数高,全线运营时间过长,全区永久场站仅3处(占比5%),亟需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十一横九纵”道路框架还尚未建成,存在“东西强、南北弱”,部分道路迫切需要打通。

水务设施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地下水超采问题仍未有效控制,南水北调供水后水资源紧缺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还未得到根本改善。乡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农村地区村内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仍待提高。区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还有待提升,“通州堰”及部分中小河道、规划蓄滞洪涝区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城镇部分雨水管网相对老旧。

能源设施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网架结构还有待加强,局部地区电力供应能力仍然存在不足,重过载、单方向电源问题相对突出,电力设施建设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应急备用气源和季节调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乡镇地区燃气管网建设还需加快。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站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供热能源结构相对单一,热源点尚未互联互通,可再生能源供热还需进一步挖潜。

环卫设施处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垃圾焚烧发电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等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还需提升,乡镇地区综合性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效率还需提高,各品类有害垃圾的处置设施、处置去向、处置利用方式仍需进一步明确,规划新建环卫设施还存在用地落实困难等问题。

2.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及效益仍需进一步提升

高峰期交通出行的快捷性和舒适度需进一步提高。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解决了“有”,但没有实现“快与好”,主要表现为“轨道挤”和“高速堵”。地铁6号线、八通线高峰期满载率达到130%,通燕高速、京通快速走廊与城市结合段严重拥堵,至中心城平均出行时间超过100分钟,交通出行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城市道路路网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现状副中心道路网主次支道路级配关系比例为1:0.7:1.37,其中城市主干路规划实现率47%,次干路规划实现率29%,支路规划实现率不足20%,次干路、支路规划实现率相对偏低,导致局部主干路出行压力大,易形成交通拥堵,老城区仍然存在断头路、瓶颈路、丁字路等,道路毛细循环还需进一步通畅。

生态空间品质仍需进一步提高。公园绿地层级和类型配置还可进一步优化,空间分布尚不均衡,综合公园和高品质专类公园仍然不足。绿道体系网络化程度仍需提高、服务设施配置还不健全,缺乏精品绿道线路,依托水系河道的蓝绿网络尚未完全成型,滨水地区景观建设尚有盲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整体风貌还未完全实现。

能源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相对较低、种类相对较少,可再生能源在集中供热领域中应用还较少,资源保障压力还较大;供热锅炉余热回收、天然气梯级利用等新技术应用仍不足,新能源储能等关键技术还需提升,区级配套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还需完善。

3.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仍需进一步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融合尚且不足。现有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和公交场站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距离较近,但功能布局与立体空间是相对分离的,交通换乘的便利性还需改善,仍需进一步提高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要交通枢纽站点为周边居民出行服务的功能性还比较弱,同步配置公共服务、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还需加强,距离打造“站城融合”典范、引导职住平衡仍存在差距。

绿地空间和城市建设融合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空间功能较为单一,亟需拓展运动、休闲、避难、停车等复合功能,更好地满足百姓的多元需求,激发城市活力。乡镇地区园林绿化整体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地域性文化景观特色还未彰显。

与北三县协同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亟需加快骨干道路对接及跨河桥梁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为主导的交通体系,破解交通瓶颈,进一步加强潮白河等水系污染治理问题,加强联合执法,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

(三)发展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主导功能基本稳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协同突破发展、城市品质加快提升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建设将牢牢把握“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三个功能定位,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协同、开放四个方面特色。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序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承接地对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提出了新需求。首批35个市级机关迁入副中心后,未来五年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功能,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副中心功能,推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承接更多的优质资源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保障。

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建设对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提出了新需求。立足更大尺度和更广世界,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格局,发挥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充分发挥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加强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市政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协同发展的典范。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对基础设施发展方式提出新需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协同、开放四个方面特色,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已经迎来了绿色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加强新科技新技术应用,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新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推进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提出了新需求。坚守人口、资源、环境底线要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审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在基础设施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交通出行方面,加快转变交通出行方式,建立一个不依赖小汽车就能便捷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在环境治理方面,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结合老城双修,补齐短板,提升核心功能和城市发展品质。

构建城市副中心“高精尖”经济结构、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对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新需求。聚焦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环球主题公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以及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重点区域,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创造条件,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引领、“五子”联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水城共融和蓝绿交织的生态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和节水节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不断开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领域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以下发展原则:

规划引领、多规融合。合理规划,科学实施,切实发挥规划在基础设施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融合,发挥规划最大合力。

创新融合、绿色发展。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倒逼碳减排,促进碳中和,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规划建设与运营服务并重的发展理念,以方便适用为导向,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把民生实事落实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促进新区与老城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协调联动、共建共享。树立全局思维,优化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推动基础设施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副中心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增强与北三县一体联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大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创新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增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水平、运行效率水平、安全保障水平、用户满意程度显著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绿色发展新优势逐步凸显,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提供坚实基础。

——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格局,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城区道路路网密度达到5.1公里/平方公里,主干路规划实现率达到70%,次干路规划实现率达到5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左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水城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重点河湖水系水质还清,基本建成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北运河(重要时段重要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乡镇全部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色更加显著,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南水北调等外调水利用量稳步增加,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保持1.3以上,公共供水占有率达到90%。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能源供应实现多路供应、多元式耦合、分布式布局、全面保障,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54%(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99.9960%),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更加健全。

——城市污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副中心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无废城市”示范效应更加凸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7.5%。

——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到2030年,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到2035年,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十四五”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基础设施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规划指标名称

   

“十三五”

期末

   

2025年

   

指标

类型

   

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5项)

   

1

   

绿色出行比例(%)

   

74

   

80左右

   

预期性

   

2

   

城区道路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3.92

   

5.1

   

约束性

   

3

   

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0.36

   

0.65

   

预期性

   

4

   

公交专用道里程(车道公里)

   

48

   

100

   

预期性

   

5

   

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

   

≥20

   

预期性

   

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5项)

   

6

   

森林覆盖率(%)

   

33

   

36.5

   

约束性

   

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9.31

   

20

   

预期性

   

8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91.2

   

95

   

预期性

   

9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67

   

≥95

   

约束性

   

10

   

北运河水质(重要时段重点河段)

   

部分河段

IV类

   

IV类

   

约束性

   

坚强可靠的韧性城市(4项)

   

11

   

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1.88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12

   

污水处理率(%)

   

91.4

(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为99)

   

95

(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99)

   

约束性

   

13

   

再生水资源利用率(%)

   

-

   

达到市级要求

   

预期性

   

14

   

供电可靠率(%)

   

99.9825

(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为99.9854)

   

99.9954

(其中155平方公里范围为99.9960)

   

约束性

   

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4项)

   

15

   

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

   

93

   

gt;95

   

预期性

   

16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63

   

80

   

约束性

   

17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60

   

100

   

预期性

   

18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35

   

gt;37.5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主导功能强化、重点区域开发、人民生活需要,按照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运行保障体系补短板、扩能力、提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保障设施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一)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建设现代高效的轨道交通。建成京滨城际、京唐城际,加快建设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加强与中心城、新城、重点功能区连接,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整体提升市郊铁路通密线。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建成站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推动站内铁路与地铁安检互信,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同步推进城市航站功能建设。

专栏1 枢纽型轨道交通体系

构建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节点推动城际交通(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和城市交通(M6、平谷线、M101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以及区内公交线路等)转换。加强与中心城区、各新城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网(“七横”指平谷线、京唐城际、市郊铁路副中心线、M6线、八通线、M7线和R1线;“三纵”指M17线、S6线、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六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六横”指京秦高速西延、潞苑北大街、广渠路东延、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京哈高速、京津高速;“两纵”指东六环、东部发展联络带)。

专栏2 “主副”间交通联系

1.轨道交通

2025年底,将实现主副之间“一快三普一市郊”的交通格局(“一快”:平谷线;“三普”:6号线、7号线、八通线;“一市郊”: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构建与中心城“半小时”交通圈。

2.骨干道路

主副之间规划7条交通通道:朝阳北路、朝阳路、京通快速-通燕高速、广渠路-广渠路东延、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观音堂路。

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疏解过境交通压力,研究利用“京哈高速-京秦高速-东部发展联络带-怡乐西路”作为区域过境通道,积极推动通燕高速降级,打造城市副中心外围疏解环线。加强与周边新城联系,建成通马路提级改造工程。加强重点乡镇与副中心联系,实施张凤路、漷小路、九德路改建等南北向主干通道。加强重点乡镇间联系,建设孔兴路、漷于路、漷台路等工程,提升公路网互联互通水平。

实现与中心城交通联系提质增速。畅达主副联系,完善“两快三普一市郊”的轨道交通体系,建成市域快线平谷线、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实现1号线与八通线无缝换乘;推动平谷线实施大小交路等差异化运营组织模式,打造速度快、站间距长、多种列车搭配的通勤走廊。优化城市骨干路网,全面完成广渠路东延工程、京哈高速拓宽改造,推进京秦高速西延、姚家园路东延、观音堂路等项目建设。

加强与北三县交通一体化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轨道交通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线路通车运行,解决中长距离出行难题。强化道路互联互通,打通交通断点,加强与大厂、香河骨干道路对接,推进厂通路、通宝路、石小路、武兴路拓宽升级及跨河桥梁建设,率先破解交通瓶颈。坚持公交优先,优化进出北三县的公交线路,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开通大站快车,加强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便利群众快速通行。加速交通服务同城化,推动检查站优化设置,完成白庙、兴各庄检查站公交专用通道设置,提升进出京通行效率。

(二)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构建内部轨道交通骨架体系。推动构建“环形+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M101线达到通车条件,开工建设M102线,储备M103线和M104线,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及城市功能一体化规划建设,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商业、产业、居住等城市功能,与周边建筑形成便捷有效连接,打造站城融合新典范。

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结合道路建设计划和交通需求,科学施划公交专用道100公里(双向),初步形成快捷便利多样化供给的公交服务体系。建设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微循环公交系统规划布局,发展多样化公交服务,持续增加、开通一批定制公交线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

有效改善接驳换乘条件。优化交通转换衔接,推动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基本建成环球影城北、东夏园、通马路3个交通枢纽和东小营、文旅区西区2个中心站,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公交站点与新建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建设,实现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打通堵点、断点,沿河、沿绿、沿路建成连续舒适的慢行大网络,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建设260公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到约1500公里。规划建设“城市风轮”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建设自行车友好型城市,让绿色出行成为生活新风尚。到“十四五”末,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三)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建设便捷畅达的道路交通。加密内部路网,实现高效循环,完成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潞苑二街等东西向干道,完善怡乐西路等南北向干道,基本建成“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完善老城区次支路系统,加强堵点整治,增强通勤能力,打通一批断头路,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加快建设九棵树中路,提升京榆旧线跨北运河东西向干道通行能力,基本形成老城区“十横六纵”的骨干道路体系。优化重点功能区道路建设,加强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区域内外交通快速联系,保证重要功能节点对外交通出行,打造城市景观大道。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68-6016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

    提交表单获取招商政策汇编

    内容纠错

    提交

    最后一步,关注招商要参

    最新政策 | 产业周报 | 榜单排行 | 招行干货

    各类一手资讯,你想看的我们都有

    扫码或微信搜索“招商要参”,关注公众号